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按照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顺序排列
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留学基金委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澳门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中医体质治未病)负责人,北京中医药“125工程”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世界中联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治未病学组副组长、世界中联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体质辨识体系及在治未病和慢病防控的应用研究、中医药防治过敏性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担任项目负责人),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转化研究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和学会科技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7 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80余篇,SCI收录50余篇,影响因子10以上4篇,最高影响因子40.8,发表在Nature旗下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论文总他引5750次。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100501)
研究方向:中医体质与治未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过敏性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
邮箱:15201129912@126.com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名中医。湖北中医药大学“楚天学者”讲座讲授、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咨询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长。首届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担任《中华全科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时珍国医国药》《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上海医药》《实用休克杂志》等多种杂志期刊编委、常务编委和副主任。
在从事中医内科31年的基础上,主要从事重症感染与重症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以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医学论文300余篇。主编《方邦江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国医大师晁恩祥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国医大师沈宝藩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国医大师治疗危急重症学术经验选》等医学著作12部,主持编写全国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急救医学》《中医急诊学》《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中医急诊临床与研究》等14部,制定专家共识、指南与诊疗方案26部,发明专利11项,先后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科研奖励10余项。
招生专业:中医内科学(100506)
研究方向:中医药减少和替代抗生素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邮箱:fangbji@163.com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肿瘤绿色治疗学创始人,首都名中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学系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负责人,兼任北京绿色医疗新技术产业联盟理事长、北京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北京经济开发区“新创工程·亦麒麟”领军⼈才、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国际低温生物学会会员,《医药导报》编委,《中华肿瘤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主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2部、主编著作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国际冷冻外科学会“杰出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国际冷冻外科学会“特别贡献奖”、北京地区百名优秀青年医师称号等荣誉。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
邮箱:kaiwenh@163.com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咨询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处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青年名中医、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临床学系副主任,是北京市“名中医身边工程”姚魁武专家团队和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薛伯寿传人(姚魁武)传承工作站的负责人。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6部,牵头制定行业标准3项。
招生专业: 中医内科学(100506)
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
邮箱:yaokuiwu@126.com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中医学”博士后合作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教育部神经系统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脑医药创新中心骨干人员。专业: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7项、省部级人才及重点项目2项,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在“细胞骨架参与神经元退行性变性机制”、“认知与情感的环路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重大专项及奖励评审专家。长期担任多个SCI期刊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脑病病机及中医药防治研究
邮箱:tianq@hust.edu.cn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基础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研院所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无菌动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药理学会理事、湖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以肠道菌群及营养代谢疾病为导向的中药资源开发。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以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专著4部,获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1)、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1和5),获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科技厅专项、武汉市科技局应用基础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近30项,累积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
招生专业: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
研究方向:代谢性疾病与中医药防治机制;中医药调控肠道微环境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邮箱:hongtaoliu@hbucm.edu.cn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首席研究员、原副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北京市中医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虚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胃癌前病变)中西医协作平台负责人,国家发改委中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脾胃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兼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监局中药新药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中药保护品种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主编,《环球中医药》《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Science Bulletin》(医学分册)等学术期刊副主编。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牵头制定国家及学会标准、专家共识68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篇。主编学术著作1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7项。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1项、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奖励,先后获得卫生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百千万人才领军人才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保健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招生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100602)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邮箱:txdly@sina.com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创新药物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二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中药材和饮片第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沙地中药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肉苁蓉保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岐黄学者。
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中药资源与质量控制研究。成功创制有效部位新药2项,获得新药证书4个,临床批件7个。以通讯作者在PNAS、Nat Comm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68篇,著作19部;授权专利72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等部级一等奖5项。并获得2016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最美生态公益人物”,2017年度“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中国药学会“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十六届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招生专业:中药学(100800)
研究方向:中药化学生物学
邮箱:pengfeitu@bjmu.edu.cn;pengfei_tu@sina.com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学科组长。任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十三届理事会理事、武汉病毒研究所第二届生命科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委员会主任、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近五年承担中国科学院基础与交叉前沿科研先导专项(B类先导专项)、国家卫健委专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应急攻关项目等20余项,已发表STTT,NAR,NSR,CDD,EMI,JVI,JBC等SCI论文40多篇,申请专利10多项。
研究方向:中药药性理论与作用机理研究;病毒核酸表观遗传学、新发突发和高致病性病原生物学
邮箱:guanwx@wh.iov.cn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组长,以第一作者在Gu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等领域顶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担任Gastroenterology&Endoscopy、hLife、Biomedical Science Bulletin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通过临床患者样本分析并结合小鼠肝脏疾病模型,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空间转录组测序,基因编辑体内筛选系统,免疫细胞图谱分析以及代谢组学分析等前沿技术探究中药复方中关键成分对肝癌免疫微环境和糖脂代谢的调控机制,探索肝癌治疗的有效靶向治疗策略。
研究方向:中药及其复方物质基础研究
邮箱:nnliu01@hotmail.com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4-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职业生涯榜、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人物榜、中国药学学术影响力百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等。任国家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理与毒理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肾脏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主编和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和专著20余部,近年来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科研论文60余篇,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辽宁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
研究方向:中药药性理论与作用机理研究;天然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分子机制和作用靶点研究
邮箱:jinyongpeng2005@163.com
二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华中农业大学农学本硕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学博士后。系全国首届青年岐黄学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博士后卓越人才,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7)委员和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9)委员,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农业农村部中药材专家指导组成员,科技部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湖北省教育厅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研发首席。兼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和中药生态农业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省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等课题30余项,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成果8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lant Biotechnol. J., J Clean Prod.,、J Agri. Food Chem.、Ind. Crop Prod.、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植物学报、中草药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50余篇;主编专著6部,副主编专著7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24项),制订中药材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50余项,地方标准10余项。已开展基层中药材栽培培训百余次,培训技术员和农户万余人次。
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及其品质研究
邮箱:liudahui2023@163.com
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博士,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副总裁,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正高级经济师,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产业教授、光谷产业教授等。
先后主持了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新疆维吾尔药业年产1亿盒维吾尔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祖卡木颗粒标准化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复方刺山柑制剂的临床前研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维吾尔药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与注册”、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维吾尔药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授权专利14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19篇,获得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0余项。
研究方向:新疆特色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
邮箱:yinqiang@renfu.com.cn